生物農藥加速發展,迎來市場增長黃金期!
發布時間:
2024-06-14
來源:
回顧我國生物農藥發展歷史 :
蘇云金桿菌、白僵菌、昆蟲多角體病毒、魚藤根粉、印楝、昆蟲信息素等生物農藥在 1949 年后得到迅速發展,并得到大面積的推廣 。直至改革開放前,生物農藥在我國有害生物防治上一直扮演重要角色。
改革開放后,我國化學農藥的發展進入騰飛期,逐漸占據農藥應用的主要市場。盡管如此,以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綠僵菌、木霉菌為代表的微生物農藥,以苦參堿為代表的植物源農藥,以誘蟲烯、梨小食心蟲信息素為代表的昆蟲信息素等生物農藥的研發仍然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但是受限于生產效率,我國生物農藥的應用遠遠落后于化學農藥。
進入 21 世紀,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支持下,隨著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推進,以及對農藥行業監管的落實,生物農藥獲得了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近幾年更是進入加速發展期。
″生物農藥在世界農藥發展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部分。生物農藥是前途不可限量的產業。″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會長周普國介紹,據有關機構預測,2022 年我國生物農藥市場規模為12.37 億元,全球生物農藥市場規模約為 366.82 億元,預計 2028 年全球市場總規模將達到 730 億元。生物農藥與綠色防控等綜合防控技術相結合,將會在未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綠色防控是落實新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期盼。綠色防控離不開生物防治、綠色農藥,生物農藥是其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產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王鳳樂表示,推動生物農藥行業發展是新時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依托大型跨國公司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推廣能力,以及全球性研發熱情的高漲,生物農藥迎來了市場增長的黃金時期。我國生物農藥開發應用速度快、推廣應用力度加大,一些重要生物農藥產品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在重大病蟲害防控中發揮作用也越來越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1年,全國生物農藥生產企業有 260 多家,年產量 14 萬噸左右,年產值約 30億元。應用端,目前我國生物農藥年使用量已達 8 萬噸左右,防治面積約 4 億畝,同時有一定量的出口。
目前,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在我國農藥市場中的比例約為 1:7。相比人們熟知的化學農藥,生物農藥在我國還遠未得到普及,不過它具有對人畜安全性高、生態環境友好等特征,在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
國內生物農藥市場容量到底有多大,尚沒有專業的機構和人士給出具體的數字,但粗略估計至少在百億元,加上與化藥的復配使用,容量還會更大。目前,生物農藥防控面積還比較小,覆蓋率較低,因此生物農藥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不同國家界定不同
不同國家的農藥管理部門對生物農藥有著不同的界定。比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將生物農藥定義為源于自然界的、可以以類似于常規化學農藥的方式配制和應用的、通常用于短期有害生物控制的物質,如微生物、植物源物質、化學信息素。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將生物農藥定義為從天然材料(如動物、植物、細菌和某些礦物質等)中提取的農藥,包括生物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和轉基因植物農藥。
其實我國農藥登記管理體系并沒有對生物農藥進行統一明確的標準和定義,但生物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歸類為生物農藥是確定的。
此外,一般我們也將農用抗生素和天敵生物劃為生物農藥,不管過去還是現在,它們都在農林有害生物防治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農用抗生素類在登記要求上與化學農藥相同,代表性成果有井岡霉素、寧南霉素等。天敵昆蟲并未納入生物農藥進行登記管理,在實際應用中是免予登記,只需要備案即可。目前赤眼蜂、麗蚜小蜂、食蚜癭蚊等天敵昆蟲應用也已經成熟。
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我國登記的農藥有效成分共 729 個(不含僅限出口產品),其中微生物農藥 61 個(包括細菌、真菌、卵菌、病毒),生物化學農藥 40 個,植物源農藥 30個,農用抗生素類 13 個;登記的農藥產品共計44811 個(不含僅限出口產品),其中微生物農藥 611 個,生物化學農藥 1069 個,植物源農藥343 個,農用抗生素類農藥 3877 個。
目前生物農藥在農藥隊伍中占比雖然并不大,但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巨大潛力。放眼全球,近年來,先正達、拜耳、科迪華、巴斯夫、富美實等農藥企業紛紛通過收購及自主研發加碼生物農藥的權重。依托這些大型跨國公司強大的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市場推廣能力,以及全球研發熱情的高漲,生物農藥迎來了市場增長的黃金時期。
登記更有優勢
″我國生物農藥在資料準備、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方面均比化學農藥更有優勢。″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藥效審評處研究員王曉軍表示。
農藥登記申請資料最重要的就是登記試驗資料及評估報告。這方面部分生物農藥可以享受一些資料減免政策。
上一頁
上一頁
最新新聞